![]() | 2010年2月4日 3:20 AM |
| |
本组视频专辑共有1个视频 |
患病11年的糖尿病患者因治疗不当,脚开始溃烂(足坏疽),他拄着拐棍来到山西广济医院治疗。
经过“多维全息综合疗法”的治疗,服药三天后见效,告别拐棍;二十天后可以下地干活了。
国外用户专用:
背景资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在临床上,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而造成下肢血管闭塞、支端神经损伤,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脱疽。
糖尿病足,早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已有记载,《黄帝内经》记载“膏梁厚味,足生大疔”。现代医学于1956年首先使用“糖尿病足”这一名词。认为该病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和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合并感染的足,称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全身疾病,它既有糖尿病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又有肢端溃烂,感染等外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时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于下肢足趾,足底部故名。典型临床表现是肢体末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以往致残截肢率较高,近年来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动物重建术等方法的使用,疗效明显提高。
由于长期糖尿病得不到较好的治疗,血糖过高,出现下肢大血管和微血管病理改变,造成肢端缺血、缺氧,组织失去活力,伴发周围植物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障碍,肌肉萎缩,骨骼变形,痛温觉减弱或消失,外伤或自伤导致组织破坏感染,组织缺氧、缺血,坏死形成。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加紧重了局部组织的坏疽感染。
早期限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行走稍多即感下肢乏力、麻木、有时伴小腿腓肠肌疼痛,休息后症状缓解。继之有休息痛(静息通),不行走也发生疼痛,夜间痛甚,尤以足趾或趾端。加重则发生溃疡、坏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下降而发凉,若皮肤发红压之褪色,表明有严重缺血或蜂窝织炎。足部皮肤变薄,趾甲变厚或变形,坏死而变黑。更严重时有败血症。
坏疽是指血脉周流受阻,络道瘀塞不通,肢端缺血供养,导致局部坏死的疾患。《丹溪心法》所描述的脱疽,直指糖尿病性肢端坏死,书中载:“脱疽生于手足指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枝干,未发疽之先烦躁发热频类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栗黄泡一点,皮色紫暗,犹如煮熟红枣,黑气蔓延腐烂延开,五指相传,甚则攻于脚面,痛如汤泼火热。”脱疽从病因学方面分析,至少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及糖尿病脱疽坏疽等疾病。
坏疽的病因病机:
五脏柔弱,气阴两虚,阴虚内燥,脉络瘀塞不通,血脉周流受阻,肢端缺血供养导致局部坏死导致坏疽,长期高血糖使血管变性硬化形成血管栓塞是糖尿病坏疽的主要原因。
坏疽病期:
早期:患肢麻木,行走时小腿足部抽掣疼痛,皮肤温度降低,趺阳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多数由外因烫伤和外伤形成。
中期:患肢麻木抽掣、疼痛加重,晚上疼痛更加厉害,趺阳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多数由外因烫伤和外伤形成。
后期:局部皮肤有青紫现象,肿胀、溃疡、流液污臭,形成坏疽,向周围阻止侵润蔓延,速度较快。
坏疽分型:
糖尿病坏疽分为三种: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其中:
1、干性坏疽:坏疽是凝固性坏死加上坏死组织的水份蒸发变干的结果,大多见于四肢末端,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等疾患时。此时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故坏死组织的水分少,再加上在空气中蒸发,故病变部位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
2、湿性坏疽:是糖尿足病中较为常见的足部坏死现象。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肢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同时微循环受到破坏,坏死组织的代谢物无法排出,长久堆积后,形成病变组织严重腐败菌感染,形成局部组织肿胀,有些足部发展成呈暗绿色或污黑色。由于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吲哚、粪臭素等,糖尿病足患者身上很容易发出恶臭味。
3、混合性坏疽:肢端某一部位动脉或静脉阻塞,血流不畅,引起干性坏疽,而另一部分合并感染化脓。 其特点是:混合性坏疽是湿性坏疽和干性坏疽的病灶,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肢端的不同部位。
|